第二讲 中医的基本特征

现在有很多人信奉中医,也有很多人反对中医,各执已见,互相谩骂,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你问他们:“什么是中医?你能给中医下个定义吗?”答案绝对五花八门。所以,他们信奉的或者反对的,都是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中医,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中医。

 

只有搞清楚真正的中医是什么样子,你才能决定自己是相信中医还是反对中医。否则,无论你是信中医,还是反中医,都是盲目的,都是一种迷信。

 

怎样才能准确定义一门医学?真正的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一讲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


 

医学的构成及医学五要素

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医学体系,如:中医、西医、藏医、蒙医等等。在中国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是源于现代科学的西医和源于东方哲学的中 医。

 

任何一门医学都由两部分构成: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

 

理论体系由创立者的世界观决定,治疗手段由理论体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同决定。一门医学的基本特征,由其理论体系决定,治疗手段只是医学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是可以不断变化 的。比如:

 

孙思邈的《千金方》里就有导尿术的记载,当时用的是葱管。现在导尿都用橡皮管,但那时候不可能有橡皮管。

 

以前的中成药是丸散膏丹,现在丸药可以不做丸,可以装胶囊,以前不可能有胶囊。

 

你不能说,现在中医导尿也必须用葱管,否则就不是中医;你也不能说,只有做成丸的才是中药,装胶囊的就不是中药。

 

事实上,中医的治疗手段一直在不断变化:最早的治疗手段是导引按跷,有病了,根据病情,哪个脏腑的气不通了,自己有针对性的活动活动,或者让别人拍拍,按摩按摩;接着发展为针灸砭石,刚开始用的针是石头或者骨头磨的,后来青铜,再后来铁,现在是不锈钢的;最后才出现的中药汤剂。

 

一门医学的治疗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明理的医家在其理论体系指导下,根据疾病谱的改变合理地吸收生产力发展成果,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治疗手段。

 

所以,我们不能以治疗手段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定义一门医学。

 

现在很多反对中医的人,根本不愿意深入了解中医,仅仅从一些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来界定中医,甚至认为X光、B超等工具都是西医

的,中医是不能用的,用了就不是中医。


而一些保守的传统中医,或者传统文化研究者也固步自封,认为只有那些古代传下来的词汇、治疗手段才是中医,甚至有些中医用穿长袍马褂来标明自己的中医身份。

 

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定义一门医学,应该看它的理论体系,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理论体系的特征:

 

1.  它是怎样认识生命的;

2.  它是怎样认识健康的;

3.  它是怎样认识疾病的;

4.  它是怎样认识病因的;

5.  它是怎样进行治疗的。

 

定义任何医学都是这五个要素,把这五个要素搞清楚了,这个医学就可以界定了。简单点说就是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病因观、治疗观。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就是从中医的这五个要素来明确中医的基本特征。


 

中医的生命观

在对生命的认识上中医和西医有很大的不同。

 

西医通过解剖、生理、生化来认识生命,观祭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体,即使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看到的也还是已经成形的东西。西医完全局限在形质上,对形质以外的东西一概予以否认。

 

西医这种对生命的认识是不完全的。我们可以进一步想想,为什么人的形体会长成这样子?是什么力量决定了细胞必须按照这种形状来排列?比如:

 

我们的手臂是一个近似椭圆的筒状,前后两个面近似平面,两侧呈圆弧形。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显微镜观察,处于手臂近似平面处的皮肤细胞和处于手臂两侧圆弧处的皮肤细胞在形态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为什么处于手臂近似平面处的细胞是向四面八方自然生长,排列成平面,而处于手臂边缘的细胞在生长的时候会自动转个弯排列成了圆弧形呢?如果圆弧处的细胞生长时也和近似平面处的细胞一样不转弯排列,那你的手臂就不是近似椭圆的筒状,而是一个无限延伸的平面。为什么在该转弯的时候就能弯曲过来呢?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决定着呢?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有生于无。我们这个有形有象的物质世界,都是从无中生来的。先从无形无象的“无”中生出无形有象的“气”,然后按照“气”的这个象,形成有形有质的物体。

 

《黄帝内经》上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这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无中生有是一脉相承的。这里的“天地”不是实指蓝天大地。因为天空虚无缥缈,像气体一样,所以在这里是指事物成为有形有质的物质之前的状态;而地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故在这里指已经成为有形有质的物质的状态。《黄帝内经》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有形有质的事物形成的过程是先有看不见的气,气聚而后成形。气决定形,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是由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决定的。

 

如果一个病人身上长出了肿瘤,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生长出来的,先是气在此处不正常的聚集,时间久了才慢慢长出肿瘤,现在西医认 为,只要把这个肿瘤切掉,然后用化疗放疗把剩下的肿瘤细胞杀死,这个病就好了。实际上这只解决了有形的部分,对决定这个肿瘤生成的气


的不正常并没有做任何治疗,气还聚集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又会长出新的肿瘤来,西医称为复发,其实是根本没去治疗。

 

气的最原始的含义就是在无中生有的过程中,无和有之间的那个东西。气是客观存在,但无形无质,气决定着有形有质的世界。

 

后来,气的概念出现延伸,人们把很多客观存在的但是当时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都称为气,比如空气、脏腑之气、营卫之气等等都称为气。所以在中医古籍中气的含义有多种,如果只按照固定一种意思去理解中医古籍中的气的概念,中医典籍也会出现很多自相矛盾的情 况,这是阅读中医古籍所必须注意的。

 

能够用眼睛和仪器检测到的,都已经形成了形质。真正决定形质的那个万有之源的气,处在有无之间,尚不具备形质,所以是无法检测到的,无论你的仪器多么精密也不行。西医因此不承认气的存在,反中医的人也以此来否定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上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物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气的作用结果——物来彰显。真正医理贯通的中医都能根据气运行的理论预计到病人是气的什么方面出现了问题,治疗结果如何,中间的过程如何。如果后面的事实能和预计的相吻合,就证明气的确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反证法,物理学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光的波动性就是用反证法证明的。

 

在生命观上,和西医相比,中医有一个独特的概念就是“气”。

 

西医的研究都在形质之内,西医理论的适用范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世界。但不认识到气就找不到决定形质的东西,只在形质上搞来搞去,永远不会知道形体改变的所以然。中医为什么能解释很多西医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能治疗很多西医还不能认识清楚的疾病?就是因为中医理论比西医理论的适用范围更广。中医理论适用范围扩大到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的世界,中医是比西医更高级的理论。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科学的强大,中医人的自卑,在西方科学不承认气的存在的时候,中医越来越主动向形质医学的西医靠拢。这实际上就是削足适履、自甘堕落,最后的结果是导致中医西化,西医解释不了的现象中医也解释不了,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也拿不出办法。所以不能因为气看不到摸不着就不敢坚持中医理论。

 

中医的生命观认为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气的运动过程,有形有质的


身体是气运动的场所,如果气的运动没有了,生命就止息;同样,如果运动的场所被彻底破坏,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中医生命观中身体和气的关系。

 

《黄帝内经》上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

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如果升降出入没有了,生命的过程就会停止;身体是生命过程的场所,这个场所被破坏掉了,生命的过程也会停止。升降出入,是气的四种运动方式,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是指生命的过程,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机体。

 

在中医的生命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神”。

 

《黄帝内经》上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只有形和神在一起,才可以称为生命。

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医的神和西医的精神活动不是同一个概念。 西医的情绪、思维等精神活动,都不是中医神的概念,而是中医气

以下的概念,比如说你一个念头出来,发怒、高兴或者悲伤等等,其实都是气运行的结果,中医可以通过调理气的运行影响情绪、思维等精神活动。所以,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抑郁症、狂躁症等西医所谓的精神疾病效果非常好。

 

中医所说的神,是在气之上的概念。气的运行规律可以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描述,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而神所涉及的范围已经超过了阴阳五行学说的适用范围。《黄帝内经》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就是说阴阳理论无法描述神。

 

中医只能调到气这个层次,神已经超越了中医所能涉及的范围。所以,大家要明白,虽然中医理论相对于西医理论来说,适用范围更大,但是,中医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也有自己的局限,超越了气这个层 次,中医理论就不适用了。所以我说中医是人学初步。

 

中西医本质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西医是形质医学,中医是超越 了形质的气医学。如果有一天西方科学认识到气的存在,中西医就能真正的结合了。


关于中医的生命观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在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中将有更加详细的论述:无到底如何生有,有和无之间的关系如何,气的本义和引申义,人身体内到底有几种气等 等。


 

中医的健康观

《黄帝内经》上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认为健康就是机体处在“阴平阳秘”的状态。

 

“阴平阳秘”是什么意思呢?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里非常重要的概 念。简单地说,凡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段时间的物体,都具有维护自我稳定的能力。怎么样才能维护自我的稳定呢?必须物体内的所有事物都存在对立面,也就是这个物体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对立的部分,它们属于同一个物体又互相对立制约,不让对方发展太过,共同维护这个物体的稳定。这两个部分一个称为阴,对立的就称为阳。

 

阴的特征是向下向内,阳的特征是向上向外。如果两者各自向自己的方向运动,完全不受对方制约,其结果就是阴无限向下向内潜藏,阳无限向上向外暴露,最后阴阳离决,整个生命体分崩离析。

 

平者,得中也。阴受到阳的制约,不无限向下向内潜藏。秘者,不露也。阳受到阴的制约,不无限向上向外暴露。构成生命体的阴阳两个部分如水乳交融,保持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动态平衡状态,就是阴平阳秘。

 

有的人因为《黄帝内经》原文是“阴平阳秘”,就以此否定“阴阳平衡”,这是不对的。阴平阳秘首先是阴阳平衡,如果阴阳不平衡,怎么可能恰到好处地在互相制约中取得稳定状态呢?

 

中医的健康观用便于理解的现代语言来概括就是:中医认为健康的                                                         人是一个阴阳平衡的动态平衡系统。

 

人体自身具有维护自身系统平衡的能力,《黄帝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我觉得用动态平衡系统这个现代词汇来表述人体非常贴切。


 

中医的疾病观

中医的健康观简单地提炼为:中医认为健康的人体是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系统,人体这个动态平衡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了,出现了失衡就是病态,这就是中医的疾病观。

 

从中医的这两个观我们可以推出:即使你身上有一亿个细菌,只要你的机体平衡没打破,你还是健康的。

 

当西医发现细菌和感染性疾病的关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细菌都是采取赶尽杀绝的态度。直到后来发现用大量的抗生素,导致病人体内菌群失调出现更加顽固的疾病,才提出保持人体内微生态平衡的概 念,但是在临床上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还是以赶尽杀绝细菌这样的思路在治病。

 

在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三章将对中医疾病观做更加详细的介绍。中医发病学说的先进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病因作用到机体以后,病因会损伤机体,同时机体必然也会对此做出反应以对抗损伤,这两者都会对机体的动态平衡产生影响,都可能成为导致疾病的因素。有时候前者已经不用考虑,后者才是机体失衡的主要原因。


 

中医的病因观

从中医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可以推出中医的病因观:凡是能影响机体平衡的因素,都可以成为中医学所说的病因。体内的、身外的,自然界的、人为的,只要具备影响机体平行能力的都是潜在的病因。中医把 所有的病因统称为邪气。

 

气候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失常了就可以成为病因,称为六 淫。情绪是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一旦失常也会成为病因。吃饭本来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必要手段,但是“饮食自倍,肠胃内伤”。

 

所以说,中医的病因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只要能影响到人体平衡的因素都可以成为病因,并非只有可见的实体如细菌、病毒才是病因。

 

西医学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很多致病微生物,这些细菌或者病毒如果在体内滋生,就会导致疾病,这是西医学提出来的最重要的病因概念。

 

这一点让很多中医在西医面前丧失了自信,因为中医理论中并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当初非典肆虐的时候,很多反中医的人说:“中医连导致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就说能治,这不是骗子

吗?”

 

理解了中医的病因观,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中医治病只看人体平衡情况,根据病人身体失衡情况来治疗,根本不需要知道是什么细菌或病毒。”就是我上面说的你身上有一亿个细菌,但是你身体没有失衡,就没有疾病。

 

有害的细菌无法长期生存在一个平衡的机体上,因为平衡的机体不具备它们生存的环境。要么细菌因为机体环境不适合生存自己灭亡了,要么机体在细菌的强大作用下失去平衡。

 

中医没有细菌病毒的概念,并不是中医不承认细菌病毒的存在,虽然后世的中医从业者有很多人不知道细菌病毒的存在,但是中医理论的创立者绝对是知道细菌病毒的存在的,因为中医的气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形质,现代科学到目前为止都不能检测到,细菌和病毒尽管很小,但是已经有形质了。中医的创立者能感知到气的存在,那么对已经形成了形质的细菌和病毒肯定能感知得到的。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佛教经典上得到佐证。佛经上说:佛观一滴 水,十万八千虫。印度的先哲和中国的先哲在对世界的认识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佛经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没有一点障碍,所以可以认为创立中医学的先哲对此也有认知。

 

中医病因观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医学对病因性质的描述不是根据病因本身的特性,而是根据病因作用机体以后,机体状态失衡的情况。

 

中医对病邪性质的描述实际上是机体失衡的情况,和病邪本身的关系并不大。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因素,只要它们导致的机体失衡是相同的,就属于同一种病邪。

 

即使同一种病毒,同一时间,感染了不同的人,如果出现不同的失衡情况,病邪的性质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种病毒,感染了同一个人,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出现不同的失衡情况,病邪的性质也不同。

 

比如:伤寒感冒有一个病理阶段称为“入里化热”,如果邪气的性质是它本身所固有的,一个寒邪,怎么可能入里又变成了热邪呢?只能是机体的状态随着疾病的发展发生了改变。

 

中医这种始终立足在人体自身来认识问题的方式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后面会具体分析。

 

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详细地讲述了中医的病因学说,分析了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机体平衡,导致疾病。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伤。


 

中医的治疗观

《黄帝内经》上说:“大要以平为期,此其治之之道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治病被称为调理,就是从这里来的。

 

中医治病就是调理机体平衡。根据机体平衡被破坏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调整,使平衡重新恢复,就是中医的治疗观,称之为辨证论治。

 

大家注意这个“证”字!证,是指机体在特定时空的状态。中医治病的立足点不是病上,而是证上。辨证论治就是辨别人体状态偏离平衡的情况进行治疗,使之恢复到平衡状态。

 

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其实和中医的病因一样,只要能影响机体平衡,都可以成为中医的治疗手段。能成为病因的,就可以成为治疗手 段。同样,能成为治疗手段的,如果用不好,就是病因。所以,中医的治疗手段很多,可以说是数不清。现在最常见的是中药和针灸。

 

中医的这种治疗观和西医的治疗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西医是无法解释的。比如,治疗伤寒阳明病,腹内有燥屎,病人出现高热、神智不清等比较危重的情况。中医治疗是用大承气汤泻下燥屎,病人就热退神清。中医认为这种泻下作用正是药物的治疗作用。但是,按照西医的观点,认为病人泻下是药物刺激胃肠导致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情况,中医称下焦蓄血,中医治疗用桃仁承气汤或抵挡汤,都是活血化瘀,病人服药后,有的会腹痛很厉害,然后从大小便中泻下黑血。如果按照西医的观点,病人都可以告你医疗事故。但是淤血下来以后,病人能立即感觉到轻松,病情向愈。

 

中医如何治疗疾病,以及如何认识在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将在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中详细讲解。


 

总结

在中医的生命观里,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形、器、气、神。也就是说,中医不只是认为生命就是形体结构加精神活动。气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目前不被西医承认的概念。中西医所有的矛盾其实就集中体现在这里。如果西医能认识到气的存在,中西医就完全可以重合。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我们能见到的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从无中生来的,叫无中生有,从无到有,中间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气。气可以成象,但是还没有形,气成象以后,物质按照气成的象聚到一起而成形,成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之所长成这个样子,是由气来决定的。

 

人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头、手臂、腿、躯干都是近似圆形的,细胞排列为什么不沿直线无限延伸下去呢?恰恰能在该转弯的时候就转了一个弯?这都是由气来决定的,中医经典中叫做“在天成象,在地成

形”、“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所以,中医从来不认为身体上长了一个东西,比如说肿瘤,就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如果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那么割了它,这个病肯定就好了。但是如果不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呢?割了它,长出肿瘤的原因还在,接着又长出新的。西医说这是复发,其实,西医根本就没有去治疗那个产生肿瘤的原因,再长出来是必然的。

 

只有理解了气这个概念,中医才能入门。现在的中医教材,因为受物质主义影响,对气的概念讲得不是很深入。而中医古籍中,由于后世的中医从业者把只要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东西都命名为 气,比如空气等等,导致气的概念内涵很紊乱。气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有                                                         无之间的这个过渡,气决定着有形世界。

 

中医的健康观,其实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的概念。健康的人体是动态平衡系统处在平衡的状态,亚健康或者疾病都是失衡。中医的一切 治疗手段都是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所以,一切能影响到机体平衡的因素都可以成为中医认为的病因,也都可以成为中医的治疗工具。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是根据这个因素作用人体以后,机体出现什么样的失衡来定义的。比如说,如果给机体造成了发冷、血管收缩、肢体


僵硬等情况的,都属于寒邪;而给机体造成了发热、血管扩张、出汗、肢体膨胀等情况的,都属于热邪。无论它是物理因素还是化学因素,或者生物因素。

 

在中医的病因观上,我们还谈到了中医没有细菌病毒的概念,也是根据细菌和病毒作用人体后,机体失衡的情况来认识这类病因的。中医治疗这类疾病也是纠正机体平衡,所以中医在不知道具体是哪种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的情况下,也可以治疗这类疾病。

 

中医的治疗观就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病首先要判断病人机体失衡的清况,这个过程叫辨证,再根据病人的机体失衡情况想办法把平衡纠正回来,这个过程叫论治。证是指处在某一个时间空间点的人的机体状 态。


 

附录1 我对中医如何认识细菌病毒的思考过程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就是学习思维方式比学习 具体的结论更有意义。所以我这里把我对中医是如何认识细菌病毒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时间大约在1992年,黑龙江的一个妇幼保健院发生了大面积的感 染,由于找不到致病原,一时手足无措,死了好多婴儿。后来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查出致病原是卡萨奇病毒。

 

这个事情给我的印象很深,当时,我就想:如果是中医,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也是束手无策?中医到底怎样认识病毒和细菌?难道只能从以前的文献找相类似的记载来确定治疗方案?

 

思考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有过很多设想。

 

读吴又可的《瘟疫论》,看到他在治疗瘟疫的时候,非常推崇厚 朴、槟榔、草果,我就想是不是用这三个药可以做成一个广谱的抗生素来应对一切病毒细菌呢?

 

学习《微生物》课程的时候,知道了各种细菌:棒状、球状、链球状等等。我又想,是不是可以按照细菌的形状,比如说杆菌属木,球菌属水之类的来认识细菌和病毒呢?这样就可以和中医的五行学说联系起来,推导出什么样的细菌病毒引起什么样的病。

 

这两个想法通过自我检验,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

 

学习中医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感悟,都会有很多想法。但是要学会自我检验,不能一有比较新奇的想法就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超越前人 了,匆匆忙忙发表出去,最后贻误后学、贻笑大方。只有通过检验是正确的感悟才有价值。那么如何自我检验呢?

 

比如说第一个想法,通过查阅文献很快就可以否定。厚朴、槟榔、草果现代药理研究并没有多么强大的抗菌作用。

 

第二个想法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如果杆菌属木,那么人感染杆菌以后,它作用的部位在中医的肝系统或者脾系统,出现少阳厥阴或者脾胃的症状。查阅文献看是否符合这个推断,如果有些符合,有些不符合,说明这个想法就不成立。

 

如果恰巧查阅的几个杆菌发病的文献都符合推论,也还不能确定这个想法就一定正确,还要看看按照这个规律认识其它类型的细菌是不是也可以行得通。如果杆菌属木的话,那么球菌就应该属金,人感染以后应该出现中医的肺或者肝系统的疾病。查阅文献看是否符合这个推断,如果有不符合.即使前面的杆菌符合,也说明按五行来给细菌分类行不通。不能因为杆菌我们检验的几个是符合的就认为推论正确。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形成了一种感悟。不能只是一个地方说得通,要在每一个地方都能说得通才行。没有经过这样检验的想法是不适合公布出来的,即使公布出来最好注明只是猜想没有经过检验,这样才不致于贻误后学。

 

这两个想法放弃以后,我继续思考,两个事情使我找到了正确答案。

 

第一件是从一本书上看到蒲辅周老先生用苍术白虎汤治愈1956年的北京地区流行的乙脑炎。1955年的时候,石家庄地区流行乙脑炎,中医郭可明老先生用白虎汤治愈了很多儿童。西医治疗乙脑这类的传染病,到现在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全国引起了轰动。第二年的时候,北京地区开始流行乙脑,各家医院都是沿用当时石家庄地区的治疗经验,没想到效果不行。找蒲辅周老先生。蒲老加苍术一味就治好了!蒲老当时说,由于那一年的夏天多雨,湿气较重,病人不再是单纯的阳明高 热,而是湿温高热,所以白虎汤无效,而苍术白虎汤才有效。

 

都是乙脑病毒,为什么前面用白虎汤有效后面用白虎汤就没有效果呢?而且后来西医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白虎汤,还是苍术白虎汤,对乙脑病毒都没有杀灭作用。

 

第二件事是我的中医内科学老师说到他在南京中医学院上博士,跟着孟澍江先生研究温病,从温病学的著名方剂中筛选有效的抗病毒和细菌的药物。最后试验的结果是这些著名的方剂体外并没有什么抗病毒细菌的作用。

 

这两件事情在我脑中一交汇,我立即就有了火花。下课的时候,我就和老师交流。我说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要改写。老师就笑。实际上是觉得我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意思吧。沿着这个思路下去,我就发现了中医是如何认识细菌病毒的。中医实际上治疗的目标是让机体恢复平衡,不管你什么病毒细菌。我只要判断你机体平衡是怎样失衡的,然后把你纠正过来就可以了。所以,中医是通过机体失衡的情况来判断细菌


病毒的性质的,也就是说,用中医治病,根本就不需要知道什么细菌和病毒,我只要判断病人机体失衡的情况就可以了。

 

老一辈的中医人,一发现中医和现代科学相吻合的地方,就大声 说,你看中医符合科学结论;一看温病的著名方剂体外实验没有抗病毒细菌作用,就不敢说话。这是当时被西方科学的貌似强大给吓倒了。老一辈的中医人,医疗技术肯定是继承了,但是,中医的治疗机理,怎么样起作用的,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遇到西医把人体分解得这么明白的医学,一下子就没有自信了。现在,我们可以大声说,中医就是没有病                                                         毒和细菌的概念,但是中医这种思路也可以治好感染性疾病,而且西医治不好的我们也能治好。当然,并不是说这种思路就没有劣势。优势和劣势后面会全面分析。


 

附录2 中医怎样救治中毒?

我在大学的时候,曾在1950年代的中医杂志上看过一个这样的案 例:一人中毒了,拉到当地的中医院,医生就给他用大量的绿豆、甘草解毒。结果没有抢救过来。因为在很多中医的意识里,绿豆和甘草是解百毒的,所以,一看到病人中毒,就用这两个来解毒。实际上,绿豆性寒,可以解热毒;甘草味甘性缓,只能起到缓和有毒物质的毒性在体内发作的作用,并不能中和有毒物质在体内的毒害作用,比如附子就不会因为配合了甘草就夫去了对人的大热之性。

 

中医的治疗方法论是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机体的偏离平衡的方向和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无论是生物的还是物理的还是化学的致病因素,当它作用人体以后,引起机体平衡的破坏,中医的治疗方法都是通过中医的四诊,收集机体的信息,分析机体的破坏情况,就是偏离平衡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这也是中医救治中毒的原理。

 

有些常见的毒物导致的中毒,前人已经有了现成的解毒方法,比如矾石解砒霜毒,绿豆解巴豆毒,只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是什么毒物中毒,就可以立即使用已有的解毒方案。但是大家要注意了,这些现成的方案也是通过纠正平衡来实现解毒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罕见的有毒物质中毒,一时无法判断是哪种毒物,中医的这种救治中毒的思路能给中毒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急性的中毒期,中医师要时刻关注病人,因为病人的机体可能会快速变化,要及时调整方刑;因为毒素排出需要时间,毒素会在体内停留一段时间,所以一般要采取大量频服的方式,这样足以抵消毒素对机体的损伤。当机体逐渐把这些毒素排出体外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停药 了。

 

至于毒素已经被排出体外,但身体已经造成了伤害,这个时候,中医还是根据机体偏离平衡的程度和方向进行调整,使身体逐渐恢复平 衡,虽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如果辨证准确,坚持治疗,病人的状态肯定能有所改善。


 

附录3 中医如何认识瘟疫流行?

瘟疫流行是同一种性质的病邪,作用在体质基本相似的人群身上,所以罹患瘟疫的大多数病人其临床表现都很相似。

Previous
Previous

邹时祯致读者

Next
Next

第三章 病、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