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症、证
医学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有些人会说:这还用问啊,医学治疗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病痛。 消除病痛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更久。所以,医学治疗的最终目的
只有一个:让人活得更好、更久。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医学行为完全背离了这个最终目的而不自知。可能在小时候大家都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人自称善治驼背,方法是用两个门板夹住病人再踩上几脚,结果驼背治好了,病人治死了。大家都把这个故事当笑话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蠢事却不一定能分辨得出来。比如:
现在对肿瘤病人的治疗都是以瘤体消失作为治疗目的。大多数人都只追求尽快使瘤体消失,都以为瘤体不见了,病肯定就好了。
长出肿瘤说明身体功能已经严重偏离了正常状态,而且偏离绝非一天两天,是长年累月,最后才长出了肿瘤。瘤体只是机体严重偏离正常状态的结果。
如果治疗只是想办法让瘤体消失,就有可能和那个用门板治疗驼背的人犯同样的错误。西医的放疗、化疗的确能让肿瘤瘤体缩小,同时对病人的身体也会造成伤害,如果一味地追求肿瘤消失,很可能最终的结果是瘤体变小了,人也不行了。
即使瘤体完全消失了,病人还活着,这种治疗方法只是杀灭了已经产生的肿瘤细胞,并没有解决产生肿瘤的原因。长肿瘤的原因还存在,迟早还会又长出新的肿瘤。
又比如2型糖尿病。现在大家都盯着血糖指标,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把血糖值降下来了,就被认为是有效的疗法。至于病人血糖为什么会升高没有人去深究,血糖值降下来病人症状并没有改善也不用去考 虑。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就这样被局限在降低血糖指标这个点上。
医学治疗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看似是简单到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的常识,一旦落实到具体的疾病上,就有可能犯迷糊。要在这个问题上真正保持清醒,第一步就是要把病、症、证这三个概念分清。
这三个概念内涵完全不同,但是经常被混淆,以致产生很多错误的观念。
先举个例子来认识下这三个概念。一个人腹痛腹泻去医院,西医诊断为胃肠炎,中医诊断为腹痛腹泻寒中脾胃证。腹痛腹泻是症状,胃肠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诊断中腹痛腹泻是病名,寒中脾胃是证名。
病
病的概念中西医都有。西医是辨病论治,所以西医体系里病的概念非常严格,每一个病都有严格的诊断标准。
在西医体系中,感染类疾病命名最为严谨,病因、病理和病位都非常明确。比如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病理是炎症,病位是肝脏。这类疾病的诊断标准中病因、病理和病位都很明确,病名基本上反映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被诊为同一疾病的病人都具有相同的病因、病理和病位。
虽然西医的每一个疾病都有严格的诊断标准,但是由于西医对很多疾病是怎样形成的还没有研究清楚,所以,并非每一个被西医诊断为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其病因、病理、病位就都是相同的。
比如原发性高血压病,西医认为病因还不明确,诊断标准只是一个血压值的指标。只要血压值完全达到了这个指标,就可以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血压升高,诊断标准里并没有要求。所以西医的这类疾病的诊断标准只反映了病人机体异常的部分特征,这些部分特征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被诊断为同一疾病的病人其身体异常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前面所说的2型糖尿病也属此类。
中医是辨证论治,在中医体系里证的概念非常重要,病的概念比较粗糙。中医对病的命名也比较随意,有的用病因来命名,比如伤寒、中暑等;有的用症状来命名,比如腹痛、腹泻、胃脘痛、眩晕、头痛等 等。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疾病都是用外来的病因或者机体局部的异常特征来定义的。病强调的是外来的病因或者机体局部的异常,并不涉及病人整体的状态。人的整体状态完全正常局部肯定不会有异常,就不会有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只要局部异常消失了,人的整体状态就一定能恢复到正常。上面说的驼背直了但人却死了,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医生或者病人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病没了,人肯定就能活得久,活得好”,结果往往导致病没了人也没了。
症
症就是症状,是指病人感觉到的异常和不适。
没有医学常识的人一般都认为症状就是病,治疗只要把症状消除 了,病就治好了;症状消除得越快,医生的水平就越高;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症状加重,或者出现以前没有的症状,就是治错了,治坏了。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症状只是表象,一种疾病可以出现多种症状,多种疾病也可能会有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症状出现。症状消失了,疾病不一定就治好了。比如头痛,吃了止痛片,头立马不痛了,但是病并没有得到治疗,过一会儿止痛片作用消失,头可能还会痛。
正确的治疗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症状加重或者新的症 状。比如湿疹,特别是湿疹已经是干枯状态的情况下,完全治愈前往往干性湿疹会出现发红、流水等症状加重的现象,最后才彻底变成正常的皮肤。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中医称之为排病反应,后面会专门讲。
西医以前的观点对症状也是必先去之而后快。随着认识的不断深 入,西医现在已经认识到症状是机体对体内出现异常而产生的一种反 应,并非全是坏事。比如感染性发热,体温升高可以使机体功能亢奋,有利于提高免疫系统攻击细菌或者病毒的能力。所以对于一般性的发 热,西医现在也不提倡立即使用退热药。
中医学对症状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中医认为症状的本质是人体的 正气和导致疾病的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症状剧烈,说明正邪都很强盛,正邪相争很激烈。症状不剧烈,说明正邪力量悬殊。正邪相争不激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正气强盛,邪气弱小,正气很快把邪气赶出体外,正邪之间不会发生激烈的斗争;二,邪气比正气强大很多,邪气长驱直入,正邪之间也不会出现激烈的斗争。
不能仅凭症状的轻重来判断病情是否严重。比如:八国联军打中国的时候,都没有发生什么激烈的战斗,敌人就打到首都北京了;而中国和越南打仗的时候,在云南广西的边界上打得非常激烈。对于中国来 说,哪个时候更危险呢?肯定是没有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就被打入首都的
时候更危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认为症状剧烈的病人是重病,能治好这类病人的医生是高明的医生。实际上,这类病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好治疗的。因为症状剧烈,说明病人虽然所感邪气很强大,自身正气也不衰弱;同时,症状剧烈,病人机体的主要矛盾突出,医生采集病人信息容易,辨证也就容易。所以一般治这类病对医生的医学水平要求并不是特别高。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邪任何一方的衰退都可以使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如果正气战胜了邪气,症状消失就是病治好了;如果邪气战胜了正气,症状虽然也减轻或消失,但这并不是病好了,而是身体状况更加恶化了。所以,不能只根据症状是否减轻来判断病情是否好转。
证
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人体的状态。
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病人就诊时的身体状态,判断其动态平衡系统失衡的情况,帮其纠正。即使是同一种疾病,身体状态不同,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即使是不同的疾病,如果病人的身体状态相同,也是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 ”和“异病同治”。
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系统失衡超过临界点就会完全崩溃,人就死亡。只要这个系统能够维持而不崩溃,人就能活着;这个系统越接近平衡状态,人就活得越好。
各种疾病之所以需要治疗,是因为病因导致了人体这个动态平衡系统失去了平衡。如果机体的平衡没有被打破,即使身体里有1亿个有害 细菌,也不需要治疗。这就是为什么卫生条件很差的乞丐里也有健康长寿者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证和医学治疗的根本目的最为关联。让人活得更 好,就是要把机体状态调理到更接近平衡状态;让人活得更久,就是要尽量长的时间保持机体状态不崩溃。
治病必求于本
无论作为医生或者病人,懂得病、症、证的概念,都非常有意义。一切的医学行为,都应该紧紧围绕着保持人体这个动态平衡系统的
稳定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的最终目的:让人活得更好,活得更久。评价任何医学行为,都应该以是否有利于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的稳定为标准,而不是其它。这就是《黄帝内经》上所说“治病必求于本”的真实含义。
西医是辨病论治。虽然在临床上,有思想有经验的西医从业者也会考虑病人的整体状态来确定如何选择治疗方案,但是西医的治疗方案都是针对外来的病因或者局部的异常,这种考虑也只是考虑病人整体的身体状态是否能承受这个方案,西医理论目前无法制定出调理病人整体状态的方案。
中医是辨证论治。虽然在临床上,很多中医还是根据病人表现出来的局部异常来确定治疗方案,但是中医古籍中流传下来的有效的治疗方案都是古人在调整机体平衡的思路指导下制定的,局部异常只是机体出现某种失衡时的一种表现,这些有效的治疗方案是调整这种失衡的,并非只是针对这些局部异常。只要把整体失衡纠正过来了,局部异常肯定就会消失。从医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医优于西医。
正确认识西医指标
西医定义疾病的时候,常用一个或者几个实验室指标来描述。很多人把这些指标当做疾病的本身,导致临床上出现了专门以改善指标为目的的疗法,以为只要指标进入正常范围,病就治好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西医指标的性质和症状相类似,都是表象。症状是宏观的表象,实验室指标是微观的表象。
身体好了,指标自然正常,但是指标正常了不一定病就好了。 西医的指标就像温度计一样,是用来标记一个环境中的温度高低
的。环境中的温度上升,温度计数值就会上升;温度降下来了,温度计数值就下降。如果不去想办法调整环境中的温度,只是在温度计上做文章,比如在温度计的水银柱顶端贴一块冰块,就可以使温度计的数值迅速下降,但是这样做即使得到了你想要的数值,这个数值也已经和整个环境的温度无关了,失去了标记环境温度的用途。
现在临床上有些疗法为改善指标而改善指标,并不是去纠正身体异常使指标改善,这样的疗法对改善病人机体状态,实现“活得好,活得久”的医疗目标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2型糖尿病人的血糖指标,本来是标志外周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通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数值可以推测出机体组织利用血糖的情 况。机体组织不能正常从血液中吸取葡萄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会比正常的高。正确的治疗是让那些不能正常从血液中吸取葡萄糖的组织能够正常地从血液中吸取葡萄糖,血液中的葡萄糖被组织正常吸取了,血糖值自然下降。现在的很多疗法都不是这样的思路,都是为了降血糖而降血糖,什么饿肚子、不吃含糖食物、阻止糖分吸收等等都用上了,结果血糖值是降下来了,但是病人的身体根本就没得到治疗,症状不断加重,
并发症照样出现。
这就是要正确认识西医指标的第一点:医疗行为不能为了改善指标而改善指标。要真正清楚病人的机体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指标的异
常,只有通过纠正身体异常来改善指标才对健康有意义。
正确认识西医指标的第二点:一些中医人员因为病人的症状消失了就宣布已经治愈,但西医检查指标仍然异常。
于是有些人认为实验室指标是西医系统里面的概念,和中医不是一个系统,所以中医治病可以直接无视西医指标。
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
西医实验室指标的参考值通常都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
是统计了大量的人群后得出来的。所以,超出这个参考值范围,身体肯定出现了异常。甚至有些人的各项西医指标完全正常,机体也不是完全处在平衡状态,比如被西医称为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用中医治疗病人,判断病人是否痊愈的标准必须包含西医指标正 常。不能因为西医指标是西医系统里面的概念就直接无视。因为西医指标也是描述人体的,指标异常,机体必然异常。一些中医人员认为指标异常但没有任何症状的人身体是健康的,是因为他们对中医四诊的技术没有完全掌握。真正能够精确运用中医四诊技术的中医一定能够判断无症状病人的机体异常。
正确认识西医指标的第三点:要正确认识治疗过程中西医指标的变化。因为西医指标异常表明身体出现了异常,
所以大家普遍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指标迅速接近正常范围就说明病情在好转,治疗方案正确;如果指标更加偏离正常范围就说明病情恶 化,治疗措施有误。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
有些西医指标比如转氨酶,是病变组织中坏死细胞释放出来的,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血液。临床中这个指标的数值都是指静脉血中的含量。这就要注意:一,此物质在病变组织和血液中的出现存在着时间差; 二,此物质在病变组织中和血液中的含量有差别。只有搞清楚了这两 点,才能准确判断治疗过程中指标变化的含义。
在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转氨酶指标并不是持续下降的,通常是先下降后又升高接着再下降。转氨酶中间阶段升高并非治疗思路出现了问题,而是随着药物作用的加强,肝脏血液循环改善,把淤积在病变组织内的转氨酶清理出来,血液中的转氨酶升高。所以在治疗肝炎
的过程中,如果病人症状改善,精神转好,转氨酶指标暂时升高不是病情恶化了,而是病情在好转。
对其它的各种西医指标也一样不能简单地认为指标接近正常范围就是病情好转,指标更加偏离正常就是病情恶化。一定要在弄清指标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标明身体的异常?检测的部位和病变部位有没有差 别?治疗方案是如何使其转向正常的?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读懂指标对机体健康状况的标记作用。
中医的疗效可以重复
源于西方科学的西医判断医疗方案是否有效,最讲究运用双盲对照试验,强调治疗方案在同种疾病的不同病人身上的疗效可以重复。一些接受西方科学教育的人士对中医的质疑之一就是中医治疗某一个病人有效,但是同样的治疗方案用在患有同种疾病的另外一个病人身上却不一定有效,认为中医的疗效不可重复,在第一个病人身上有效很可能只是偶然的。
懂得了病、症、证之间的区别,就完全可以看出这些人士的错误在哪里。
西医是辨病论治,中医是辨证论治。西医是同一种疾病的病人用相同的治疗方案,中医是同一种证的病人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患同一种疾病的病人有可能是不同的证,所以不能用相同的中医方案来治疗;只要病人的证相同,即使患的是不同的疾病,也可以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来治疗。
所谓的中医疗效不能重复,是因为西医以病来分类,给患同一种疾病的病人用相同的中医治疗方案,如果这些病人的证不同,肯定会有的有效果,有的没有效果。如果以中医的证来作为分类标准,同一种证用相同的中医治疗方案,那么中医的疗效完全是可以重复的。只要主证相同,
即使有少许的兼证不同,用同一种治疗方案都可以见到很好的疗 效。我们现在用的中医方子很多都是几千年前制定出来的,如果中医的疗效不能重复,怎么可能有效?!
没有不治之病,只有必死之证
西医经常把一个疾病宣布为终身疾病,认为不可能治愈,需要终生服药。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很多老年病。这种情况是由西医认识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途径造成的。
西医在认识疾病的时候,总是试图找到一个病因,然后通过彻底祛除病因,达到完全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种认识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途径对病因单一、易于祛除的疾病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如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只要找到了致病细菌,又找到了对身体毒害不大的能杀灭致病细菌的抗生素,那么这个病就算攻克了,可以彻底治愈这类疾病。
但是,对那些病因复杂的疾病,西医的这种方法就有点力不从心 了。糖尿病和高血压这类疾病,是长期生活习惯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病因,西医面对这类疾病,就无从下手了。处理办法一般都是通过药物来维持血糖和血压的稳定。这样的处理办法只能起到控制指标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去治疗疾病。只要停止服药,血糖和血压就会上升。所以,西医称此类疾病为终身疾病,需要终生服药。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是由西医认识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途径造成的,并不能说明这类疾病就真的不可能治愈。
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病人身体状态偏离平衡的情况进行纠正。即使是高血压糖尿病这样被西医宣布为终身疾病的病种,只要病人的机体失衡没有到达无法恢复的地步,理论上都是可治的。有些老年人,即使仅仅是一个感冒,但是机体脆弱的平衡被严重地打破,已经到了动态平衡系统崩溃的临界点,也是必死的。
从中医的方法论来看:没有不治之病,只有必死之证。作为中医,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患者、西医、中医的分歧和病、症、证的关系
患者、中医、西医三个不同的人群,对非健康状态所重视的点不一样。患者的感知在症,西医强调的是病,中医强调的是证。所以就产生了很多冲突。只要能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这些冲突就都没有了,争论就成了不必要。
比如说,作为患者也好,作为中医或者西医的爱好者也好,经常要争论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这个问题实际是所有中西医争论的根本问题。
患者怎么来评判医学的优劣呢?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是看症状消失的快慢。
西医怎么来评价一种医学方法是否有效呢?西医研究的是病,就看病因是否去除,病理改变是否恢复。病理改变很多时候都抽象成了一个个的检测指标。比如肝炎的病理检测指标就是肝功能。有些疾病病因不明确,完全用病理改变来定义,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类疾病判断疗效就只看病理改变是否被纠正。现在有些患者懂得一点西医知识,知道和疾病有关的西医指标,这些病人和西医一样,评价疗效只看指标恢复的快慢,常常忽视自身的感受。
中医是辨证论治,评价疗效看的是机体状态是否恢复平衡。
这样在很多时候,患者、西医、中医三者就会对同一现象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
我举几个病来说明这种分歧:
先看看2型糖尿病。很多2型糖尿病的患者是有症状的,
比如,饥饿感强烈,身体疲乏,这是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有的。西医治疗糖尿病,强调的是血糖保持正常。降糖药一吃,或者胰岛素一打,血糖就降下来了,降不下来加大剂量,也总能降下来,但是对糖尿病人的症状基本没有改善。这实际上已经是患者和西医之间的矛盾了。但是由于西医不断教育病人,糖尿病无法治愈,只要控制好血糖,
防止并发症产生就可以了,所以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就只看血糖指标,不去管症状了。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是看机体是否恢复平衡。很多2型糖尿病人都有肥胖,脂肪肝或者内脏脂肪增多的现象。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血糖调节器官,就像长江边上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可以起到调节血糖的作 用。当人体血糖升高的时候,肝脏可以把血糖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也可以转化为脂肪储存。虽然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肝脏并没有关系,
但是,在肝脏还有调节血糖能力的时候,即使2型糖尿病已经发
生,血糖也不会升高。这就如同即使长江上游下了很大的雨,长江水量已经很大了,但是只要鄱阳湖和洞庭湖还能装水的时候,长江水就不会漫过堤坝。所以根治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把肝脏调节血糖的能力恢复。
在恢复这个功能的时候,就必须把肝脏淤积的过多的脂肪、糖原分解消耗掉。分解到哪里呢?分解成葡萄糖或者甘油三酯等,进入血液,然后运到全身,作为营养应用。
这就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呢?血糖不降反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倡西学中的时候,一些西学中专家从中医古籍中治疗消渴的方子里面筛选能够降血糖的中药,最后发现,治疗消渴的方子里常见的中药,很多都是升血糖的。这个研究最后放弃了。这就是西医和中医在疗效评价上的分歧。
再看看中西医之间的分歧。我大学毕业刚工作的时候,
看见我的一个同事的女儿,那时候她刚上高中,我说她肝有问题。她的父母亲都是医生,不是很相信。后来她大学毕业了也在北京。09年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说体检发现肝功能的某项指标超过正常很多倍,而且自我感觉也很不好。我给她开中药吃,症状很快就减轻了。但是吃药一个月以后去医院检查,那项指标比体检的时候高了更多。她就吓死了,给我电话。我一摸脉看了看,我说你的情况正在转好,继续吃中药吧。她很信任我,继续吃,后来指标就下去了。如果按照西医的解释,指标比原来更高了,肯定是治疗思路有误,必须马上停止服药,就会把病情给耽误了。
患者和中医的分歧。我08年的时候,治疗了一个病人,
70多岁,女性。病人在不到30岁的时候,生了个孩子月子里就夭折了。她丈夫在火车上上班,经常夜班。他们那时住在平房里,一个地痞趁夜去爬她的窗户。在月子里极度悲伤又受惊吓,她从此就落下了心脏病,以后一直就不能上班,每年都要住院。96年的时候,一度病情很严重,都开始准备后事了。后来缓过来了,但是身体很差了。她家搬进一个新小区,住四楼,基本上不下楼,院子里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个老太 太。这都是她病好以后亲口对我说的。
08年的时候,犯病了,又住医院,但是打什么针都过敏,
医生又让她回家办后事。她儿子在北京经商认识我,就请我去他家看看。我一去号脉,特别差。老太太自己也说自己感觉快死了。我开了个方子,临走的时候,我说:“抓两服药一起熬,如果开在一起,量有点大,怕药店不抓。
今晚吃两顿,如果没什么反应,你就还是去医院吧。”我当天下午坐飞机回北京。但是她儿子特别信任我,第二天一早,就给我打电话,说:“邹医生,我开车把我妈接到北京,反正你就给看,怎么着都听你的。”因为他妈坐不了火车,也坐不了飞机,就开着车从吉林开到北
京。这么信任,我只有给看。吃了十服药的时候,老太太精神好了点,不再有当初那种濒死的感觉。但是吃到20服的时候,
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开始出现了。比如说,小腹里面跳动特别厉害,身体这里或者那里有疼痛的感觉。老太太就以为病情反复了,怕死在北京就吵着要回去。这时候,我心里有底了,因为最危险的状态已经过去了。现在是人体正气增加以后,和以前进入身体的各种病邪做斗争。能斗争了,说明人体正气已经有所恢复了。他儿子心里也没底,
就问我。我说最危险的情况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症状是要把陈年老病都翻出来,坚持下去就身体彻底翻身,放弃了身体就还是这样子,但暂时肯定不死。他就逼着他妈妈吃药,吃到一年的时候。病人才感觉身体完全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候,才开始对我表示尊敬。在前期,他儿子逼着她来看病的时候,对我总是不理不睬,一句话都不说。
如果没有他儿子对我那种彻底的信任,她肯定就和很多病人一样在症状反复的时候放弃了。这就是患者和中医之间的分歧。
如果大家都能分清病、症、证三个概念,明白医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患者、中医、西医的这些分歧就能够迎刃而解。